第一章
一 存在的艺术
生活的目标是什么:想要幸福。
人类生命的意义是什么:不需要意义,就是本能的想活着。
思考上面两个问题引出两种对立观点的人类需求的本质:
第一,主观意义上的需求,为之奋斗、梦寐以求的东西,并给我们带来愉悦的满足。
第二,符合人类福祉的需求,植根于人类本性,并有利于人成长和自我实现。
所有人类伟大导师对充分实现存在的共识:克服贪婪、错觉、憎恨,要有爱与同情。
从大师那里学习思想,进行凝练的概括。
第二章
二 华而不实
我们失去了辨别真假的能力:因为定向思维,因为权力和名声的催眠。警惕商业化的宣传,不要单向思维的阅读,要去深入理解。
虚假的新概念:解放身体,精神分析,摆脱紧张和压抑。心灵从传统生活的束缚中解放,假借瑜伽、宗教、坐禅概念。
我们应该在现实和摆脱这种错觉中锻炼意识。对生活、对自己及对别人的信念,必须建立在现实主义这个坚实基石上,这就是说建立在不仅能看到显而易见的,还要能看到许多经过伪装和合理化的诈骗破坏力和自私的能力上。信仰、爱心和希望必须与渴求真实结合。
三 八卦闲聊
不要沉迷琐碎聊天,琐碎源于对人的核心任务—充分实现自我—毫不关心。
更不要和邪恶残暴、对生命具有破坏性、充满敌意的人交往。
人与人之间只要有接触,就会影响彼此。
四 不劳可获
错误的信条:一切事情,哪怕是最困难的, 都可以无需努力(或极少努力)完成。
虚幻的信念:没有人被强迫着做什么,都在做自己喜欢的。
根源在于恐惧痛苦。另一方面生产力的进步也让人变得懒惰。
如果一个人想学到真正的知识,纠正任何谬误,就必须不急不燥、心甘情愿的接受这些痛苦。
只有少数人能心满意足,大多数都是受苦。
团队协作可以和其他人分享痛苦。
五 抗拒专制
因为渴望自由,所以抗拒专制。
渴望自由的本质:渴望做真实的自己,而不是受他人操纵的工具。
保护财产的欲望,压抑了对自由的渴望。事实上我们还是被专制统治着。
为了打消个人和社会的不安意识,人们形成了好不受限制的绝对“个人”自由观。
这个自由观的副作用是“一时兴起”的自由而不是“意志”的自由。
判断方法:一时兴起是在回答“为什么不”而不是“为什么”;一时兴起是没有理由反对,而不是因为有理由要去做;一时兴起是内心的被动,而不是给予意愿的主观。